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中坝藏族乡:幽静的圣地

□时报记者 吴雨 摄影报道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村,共14个村。记者走访中坝藏族乡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何家山村。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何家山村正是中坝藏族乡的代表,因为它是一个拥有着历史沧桑,见证着时代变迁,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幽静圣地。

整村搬迁给村民带来希望

“别的地方都是仰头看老鹰,2017年以前,我们村子是俯视看老鹰。”76岁的谢国彦在中坝藏族乡何家山村已经居住了70余年,据老人回忆,2016年之前,中坝藏族乡的村子都建在山顶上,村民看病、买东西都得坐着骡子车下山才能实现。村民都在最近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村卫生室看病,而从卫生室到村子,骡子拉车至少也要耗时40分钟才能到达,非常不方便。

很多村民从未出过山,因为山上种植条件有限,很多蔬菜是无法种植的,因此,不少村民甚至连茄子都没有见过。“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村民们靠天吃饭,经济条件差,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多,有孩子的家庭,学校远,孩子读书也是难题,因为接送孩子会占据劳动力,因此外出务工也会受限。”34岁的李英存夫妇向记者介绍,他们养育着3个女儿,老大女儿初中在乐都区贾湾中心学校就读,从村子到学校,仅下山就要步行40分钟左右,再到市区学校,整个耗时也要1个半小时。因此,李英存的妻子便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几年来一直专心在家带孩子,直到2016年整村易地搬迁至洪水镇洪水坪后,她才能腾出时间在苗圃工作,还可以正常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

作为乐都区中坝藏族乡贫困村之一的何家山村,如今摘掉贫困帽。从2016年起,中坝乡14个村相继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有8个村子搬至山下安置点。

抚养了两个大学生的村民谢恒福对搬迁深有感触,他说,如今大儿子已经在青海大学就读,小女儿也在今年如愿考进山东大学。“困境使人勤奋,让人有努力进取的动力。”谢恒福表示,搬迁前,孩子们读书吃了不少苦,尤其在严寒冬季,小小年龄的他们去学校,来回步行需要两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读小学四年级时,就独自住校,一星期才能回一次家,非常辛苦。

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是最大的福祉,孩子、老人们从此不用步行上下山读书、看病、购物……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奋斗赚钱,整村经济也得到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真正“搬” 进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生活。

秦腔历史追溯至民国十二年

据何家山村65岁的村民谢国太介绍,何家山村作为中坝藏族乡秦腔戏曲文化典型村代表,秦腔历史可以追溯至民国十二年,也就是1923年。谢国太向记者介绍,“村里人都知道,我们村子一直收藏保存着三件历史悠久的秦腔戏服,其中一件戏服内衬上以手工绣制了明确的时间便是‘民国十二年’。”据村民介绍,这件极具历史痕迹的戏服还隐藏了一个非常有爱的故事。

早于1923年时,便有一名来自陕西的道士不远千里来到何家山村,并在村里久住下来,当地村民们心地善良,在生活上给初来乍到的陌生道士热心帮了不少忙,不久大伙便和这位道士熟识起来,这位道士想必是爱极了秦腔,每日自娱自乐地唱着,村民们听着这曲调,越听越耐听,便开始三两结伴地去道士那里学唱。道士便毫无保留地将这唱秦腔的本事传给村民们。村民们唱熟练了秦腔调,不满足于随意唱唱,便由几个秦腔爱好者“众筹”买了4件戏服,其中便包括这件绣有时间字样的秦腔皇帝龙服。此外,他们还专门去外地请了一位秦腔师父来村子给大家教专业秦腔的唱法和技巧。

“那时,村里自建了一支50人左右的秦腔队伍,30-40个十来岁的孩子干完农活,跟着父母到管饭的村民家一起学秦腔,秦腔就如同村里的精神支柱,即使再困难,学秦腔这件事,都不曾中断过。延续至今,以何家山村牵头,携确石湾村、四庄村、山丹坡村等村组建的200余人的秦腔社火队,如今也是名声在外,每年春节、元旦、国庆等节假日都会在海东市各县、村文化馆、社区进行巡演,一度获得好评和奖项,知名度甚高。”谢国太说。

谢国太略显遗憾地说,“我如今岁数大了,已经唱不动这高亢的秦腔调了。”不过,他又有些许欣慰,“儿子现在30岁,他20岁开始学,已经唱了10年了。我手把手传艺,希望能将秦腔戏曲文化代代传承。”

村子里,像谢国太这样的秦腔痴迷者非常多,大家都希望,能够靠自家的坚持带动更多的人,让村里这门秦腔艺术经久不衰,更希望秦腔这柔韧兼备的精神气能够深远地影响村里的后一辈,让他们在困难时,依然充满斗志和坚毅。

央宗寺大峡谷 神秘而幽静

记者跟随村民,一路行至洪水镇,穿过虎狼沟走到底,远远望见神秘而幽静的央宗寺大峡谷。始建于唐朝的央宗寺,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意为山沟中险峻的圣地。

在通向央宗寺的路途中,必经一处叫做中坝玉石台的地方,这里有幽幽谷水蔓延,满地散落大小不一的石块,仔细一看,随处可见墨玉和蛇纹玉石,虽未被开发,但在村民眼里,这里就是一块宝地。来到这里,可以听到风歌和鸟语,满眼绿意,天气晴朗时,沐浴着日光,天气阴霾时,山谷里弥漫着的雾气,更能让人心自然沉下来,静谧而诗意。

再往里走,便是因盛产黄金而知名的黄金大峡谷,峡谷四壁天然赐予的丹霞地貌,红得分外妖娆。

黄金大峡谷有一处山峰,因形似毛笔笔架,而得名笔架山。被誉为“河湟地区文化圣地”的乐都,自古便才子辈出。而这座笔架山,在当地人眼里,就是文曲星君架笔成文之地,当地村民,逢高考之际,也会来此一拜,素有考试中榜、学业有成之祈愿。笔架山对面的山峰靠近顶峰处,另有一处名为鲁班洞的景观,因峰陡峭,而无人为凿洞可能,便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相传,那个洞便是能工巧匠木匠鼻祖鲁班来此一游,见景致甚好,不舍离去,便打造此洞而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海东时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