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基层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工作操心多压力大,但事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只能评到“副高”,职业发展面临“天花板”;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不善于做科研、写论文,很难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甚至,在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还出现了“行政权力过大”、“暗箱操作”等“潜规则”。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09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和陕西省宝鸡市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在今年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项改革正式在全国全面推开。
李克强在常务会上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媒体则形象地比喻称,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堪称一份“节日大礼包”。
“大礼包”中有哪些“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