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博 本报记者 刘勇
走进凌源大地,纵览交通巨变,经过40年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宽阔平稳、四通八达;座座桥梁,飞架而起;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农村实现村村通,干净整洁,方便高效;穿境而过的高铁,即将通车……一幅幅生动的交通画卷,映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凌源交通的发展和变化。
交通兴,百业兴。伴随改革开放40年,凌源市交通运输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路不通、道难行、交不便、通不畅”,到今天的“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美好画面,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40年前,走十来公里山路去镇上赶集,到如今乘坐农村公交畅行通村水泥路;从昔日坐火车、倒汽车、再步行,整整一天也未必能从单位返回老家,同样的几十多公里路程,如今几个小时就可到达……”交通先行带动凌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过去,去乡里办事、赶集,走的是山路,翻转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崭新板油路铺到了家门口,往日不起眼的小村庄,现在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看着农村公路通到家门口,河坎子乡东庄村民高凤枝说。 |